一九四二(Back to 1942)觀影後感:中國人劣根性大披露
本文轉自 09/12/2012 舊Y!Blog
自己喜愛了解歷史,但平常卻懶於看書又不愛看乏味的紀錄片,關於歷史的認識大都源自劇集(非港劇)和電影,所以本周新上映的電影雖然有九部之多(不計三部動畫),首選的還是這部談及歷史的國產電影《一九四二》。一九四二
這部災難故事大致可分為兩部份,主要部份是說本應是大戶人家的老東家範殿元(張國立飾)遭到饑餓的災民搶奪了財產與糧食,結果淪為了逃荒保命的一份子,而次要部份則是描寫國民黨的委員長蔣介石(陳道明飾)如何在內憂外患下應對胡南這場大旱災劫,另外串連這各自發展的兩部份的人就是由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Adrien Brody飾)負責。
論故事,節奏尚可接受,雖然大部份畫面都是顯得灰暗缺乏色彩,不過中間不時加插了一些幽默的情節令主角老東家一行人的逃荒過程在沉重的氣氛下亦不致流於沉悶,而導演馮小剛這次沒有如《唐山大地震》般大打煽情牌,而是探用一種平實的手法去展示這個慘絕人寰的劫難,令故事看起來具有很強烈的真實感。
至於這個故事的真偽性,畢竟它是由小說改編,當中有幾多篇幅是屬於杜撰,自己作為一個對歷史不認識的普通觀眾來說實在不得而知,反正這只是一齣電影而不是記錄片,電影為求看起來要富戲劇性而虛構情節都是預料中事,所以只要故事大綱與事實大致相符就可以了,個中的細節實在懶於認真考究。
從前時時聽到老人家憶述往事時,都會說起二戰走難時的悲慘經歷,當中提得最多就是吃樹皮,對於我們這一輩生活安定的人來說,實在很難想像吃樹皮是怎麼的一回事,而這電影正好徹徹實實的告訴觀眾那時代的人是如何把樹皮當作食物,除此之外,片中描寫難民要如何在逃荒中充飢而放下人類應有自尊的篇幅,更是這部電影的重點劇情,至於有報導說原著小說中出現的人吃人情節,電影則是以狗吃人的畫面取代,與及再補上一句相關對白輕輕帶過這段更為悲慘恐怖的情節。
另外片中有兩段情節給自己的印象特別深刻,首先是張涵予飾演的鄉村牧師安西滿,到處傳道的他每次有事情發生後便跑出來「馬後炮」說人家不信神所以才招來惡果,直至他自己在逃荒期間親眼看到身邊的災民被炸彈炸得血肉橫飛時,面對了現實的他,對自己一直堅持的信仰同時間也被炸得動搖了起來;而另一段就是講述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就糧食分配問題與省內各部門的頭目商討時的情節,當中講述他們各人只顧自掃門前雪、貪得無厭的行為,盡把人性的醜惡面全然在這一幕爆發出來。
除了饑荒實況的描寫,人性黑暗的諷刺外,故事亦不忘講述當時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貪污、充門面、好大喜功,令這場天災上多加了一場人禍,置災民於水深火熱而不顧。不過看到片中的情節也並非一面倒說國民黨的不是,例如蔣介石最後了解到災情的嚴峻後便即時決定抽調糧食運往災區,另外調查出當中有官員從中取利後便即時緝拿並就地正法,從這些方面看起來卻好像倒有點為國民黨說好話似的。
至於角色方面,兩位男要角張國立與陳道明都演得相當到位,至於飾演記者的奧斯卡影帝Adrien Brody,他的戲份雖少,但卻舉足輕重,是整個故事的關鍵人物。不過比起這三人,個人覺得片中的其餘三位配角更為搶眼,沒有他們的話,這電影一定會失色不少,他們分別是上文提過的張涵予、飾演廚子老馬的范偉與及飾演花枝的徐帆,三人中以徐帆最為突出,其母親角色演得出色之餘,她說的對白很多都是一針見血,相信下年的國內影片獎項的女配角提名名單內一定會有她名字在其中。另外隱隱約約記得片中曾經出現過「宋子文」這個名字,在撰寫本文前翻了一下資料,原來這角色是由蘇有朋扮演,不過他的戲份最終全遭刪剪掉,真是可惜。
總括來說,這部《一九四二》雖然較長篇,但觀影期間並不覺得沉悶,而故事的各方面都表達得很不錯,當中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觀眾去反思,不過大前提是不要帶有任何個人政治意見、只以客觀的角度單純當作一件事件去觀看,才能體會更多。最後,個人覺得這部電影頗為適合兩類人去觀看的,第一類是遇到小小挫折便要生要死人,第二類是不懂珍惜、隨意浪費食物的人。
▼ 電影海報 (本文所有圖片均轉載自Google圖片)
寫在前:
看電影向來都是各取所需,意見感想因人而異,無分誰對誰錯。而自己一直只視之為放鬆心情的消閒活動,在乎的是其娛樂性而非什麼寓意表達,所以就只會用幼嫩的文筆去隨心記下一些個人觀影後的簡單感想,絕非要寫什麼影評。
看電影向來都是各取所需,意見感想因人而異,無分誰對誰錯。而自己一直只視之為放鬆心情的消閒活動,在乎的是其娛樂性而非什麼寓意表達,所以就只會用幼嫩的文筆去隨心記下一些個人觀影後的簡單感想,絕非要寫什麼影評。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