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偷戀隔籬媽/登堂入室(In The House)觀後感


本文轉自 02/01/2013 舊Y!Blog


這週觀看了《偷戀隔籬媽》(法文:Dans la maison),對於很少接觸法國電影的自己來說,這部影片的吸引之處並非片中有喜愛的演員(當中極其量只是認識姬絲汀史葛湯瑪絲(Kristin Scott Thomas),更非因這片由鬼才導演法蘭索瓦奧桑 (Francois Ozon)執導,而是純粹因為這部電影的中文片名,給自己有一種題材破格新鮮的感覺。

偷戀隔籬媽 (In The House) 3


這部片長一百分鐘有多的電影在觀看前,只是簡單看過一下文字的簡介,對它沒有很多了解,於是便以為電影是只講述一個關於不倫之戀的故事,誰知在觀影時才發現原來當中還夾雜著不少其他元素,而在看似輕鬆幽默的劇情背後,也展示出一定的深度,對自己這位膚淺的觀眾來說,這就變成了一次越級的挑戰,雖然最後也沒把電影完全看懂,但就覺得這個改編自西班牙劇作家Juan Mayorga作品《The Boy in the Last Row》的故事,比起早前看過的兩部同樣關於寫作的電影:《文字慾》(The Words)與《書中字有夢女神》(Ruby Sparks)更具可觀性。偷戀隔籬媽

偷戀隔籬媽 (In The House) 4


故事內容在這裡就不詳述了,簡單的說就是文筆了得的中學生男主角寫了一篇關於暗戀同學母親的週記,其文學老師閱讀過後,表示欣賞的同時亦對文章的內容產生了無比的好奇心,於是就因為這位男生的文字創作,令他的同學與老師的家庭掀起了一些波瀾,當中還談及了不少東西,如中產家庭、同情戀、師生關係、不倫之戀、青少年煩惱等等,情節可謂十分豐富。

這部電影有豐富情節其實只是其次,導演說故事的手法才是全片的亮點,他將文字上的故事與現實生活間的故事不停來回交替,把虛與實自然揉合了起來,在錯綜複雜的劇情發展下,讓觀眾觀看時不斷在想其中的情節到底是孰真孰假,從而帶著好奇心追看下去。或者再說白一點,就是劇情的走向很容易讓人代入到老師的角色當中,先由最初對男主角的文章內容真偽抱有懷疑,接著在虛實之中不斷遊走下而開始相信且投入其中,到了後來經已分不清那些是真那些是假,不能自拔地任由學生擺佈下去。

偷戀隔籬媽 (In The House) 5


角色方面,演男主角Claude的Ernst Umhauer,其滿腦子邪念的演出實在十分出色,翻了一下他的資料,看到此君原來只參與過三部電影的演出,這回首次擔正就有不俗的表現,實在值得一讚;至於演文學老師Germain的Fabrice Luchini,演出經驗相當豐富的他亦不讓男主角專美,在演繹這個被自己的學生耍得團團轉的老師角色上,同樣表現得十分傳神。

概括而言,這部《偷戀隔籬媽》的故事本身起伏並不大,不過在導演精妙的鋪排下,卻扭出了逼人的劇力來,節奏明快再加上配合場口氣氛的配樂,令這齣劇情片毫無冷場。而就個人而言,這部電影吸引自己的地方是除了它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外,還有就是片中講述到有關寫作的情節,從而令自己認識了不少有關這方面的事情。





▼ 電影海報 (本文所有圖片均轉載自Google圖片)

偷戀隔籬媽 (In The House) 1  偷戀隔籬媽 (In The House) 2



寫在前:
看電影向來都是各取所需,意見感想因人而異,無分誰對誰錯。而自己一直只視之為放鬆心情的消閒活動,在乎的是其娛樂性而非什麼寓意表達,所以就只會用幼嫩的文筆去隨心記下一些個人觀影後的簡單感想,絕非要寫什麼影評。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

小提示:為杜絕廣告、惡意留言,所有回應經審核後才會刊登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