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不止不休》觀後感:難得一齣敢於揭示社會事件的國片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劇照


另備語音版本,請多多支持啊~
廣東話版:https://youtu.be/75y6J6kRdtI
普通話版:https://youtu.be/gD8zoNG2tYI



若不是這部國片《不止不休》在港上映,令筆者留意到導演的名字,也不知曉除了原名叫王日祥王晶外,原來國內也有兩位同名同姓的導演。據資料說,本片的王晶屬八十後,過去曾替賈樟柯的多部作品當副導,今回則在這位名導當監製下首度正式執掌導筒,成品在二零年的威尼斯影展首映後更獲得不俗評價,具有氏電影的拍攝風格。
影評 線上看
故事改編自國內03年的真人真事。話說北漂青年韓東白客飾)學歷不高但寫得一手好文章,機緣巧合下終入了一所大報社工作;在資深記者王光張頌文飾)的指導下,當了一名實習調查記者。後來在一次追查賣血事件中,韓東發現背後牽扯著更大的社會問題,期間得悉摯友張博宋洋飾)牽涉其中,令他不得不在新聞理想與同理心之間作出痛苦抉擇。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劇照


若作為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來說,本片的故事確有其缺點。把同類型電影《我不是藥神》做比較的話,該片簡單交代了人物關係後,便隨即進入主題再作出深化。然而本片開篇先是講及一陣子主角北漂的境況,接著更是花了一段長篇幅描述他當上實習記者跑新聞而嶄露頭角,需到差不多片長一半才進入「乙肝代檢」這個命題。

對比同是講述報導真實社會事件的西方電影,例如《焦點追擊/驚爆焦點》,大都由多資深傳媒人員的角色去引領故事的發展、直接入題。惟本片卻與眾不同透過一位菜鳥記者當主角去單打獨鬥道出事件的真相。

結果剝去主角自身的故事後,就只有一半時間講到這個關乎到一億國民命運的主題。而在走訪調查的過程較為平順簡單下,當中談及的事情實則並沒有多少,不如其他同類片般總會遇到一些困難險阻、從衝突中去作深入探討。劇情因而缺了一些波瀾起伏之餘,看起來就只算是不痛不癢地講出國內過去曾有過這樣的疾病歧視,除了偶有金句對白外,並沒從中給予觀眾什麼值得深思的地方。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劇照


相反若單就講述新聞工作者的電影來說,主角於職場起落的故事在置入了北漂元素下說來蠻具層次感,提升了追看性。當然,筆者對於主角於劇情末段的決擇是抱有一定疑問,因為這並沒改變往後的事態發展,看起來就只是讓他自己的良心好過一點而已,編導在這個轉折點上確實描繪不足。

以至片末出現的那篇《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文章,導演意圖塑造就憑此報導而直接改變了國策似的,但現實實情中間還經歷了很多人和事才達至最後的成果,惟片內卻不曾一提,讓人感到就像將功勞全推到文章作者一人身上。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劇照


儘管故事有其不足之處,但筆者還是十分欣賞這部電影的。畢竟以報社記者為題材的國片為數不多, 而敢以揭露社會真實事件作為故事主軸就更是難能可貴。

真沒想到本片不用打什麼擦邊球,就直接把昔日由法規引發的社會不公拿到枱面上;說到底這多少算是國家的黑歷史,最後竟可通過廣電局的審批,是尺度寬鬆了麼? 

或許本片就是為了降低主題的敏感度,才導致劇情的乙肝歧視部份並沒放入太多相關素材、免得觸及紅線,於是滲雜其他元素來包裝成一個實習記者的成長故事;不難發現即使抽起後半的「代檢」議題,換入別的社會事件,整個「無冕之王」故事也是可說得下去的。




撰文時找了片末提及的文章原文一讀。開首是這樣寫的:

「一個人被歧視的後果是什麼?就是你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因為你的某一種身份(血緣、籍貫、身高、疾病)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與你的自由意志和個人奮鬥都無關。
歧視的意思等於否定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和個人奮鬥,因此歧視在本質上是一種令受歧視者絕望的力量。」

當乙肝歧視不再,但其他大大小小的歧視呢,卻是不止不休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最好的还没到




▼ 中文電影海報 (本文所有圖片均轉載自Google圖片)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poster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poster

▼ 伸延閱讀(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寫在前:
觀影感受向來因人而異,而自己只會以娛樂角度去隨心記下一些簡單感想,絕非影評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

小提示:為杜絕廣告、惡意留言,所有回應經審核後才會刊登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