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Miracles of the Namiya General Store)觀後感:善有善報的奇蹟
還記得舊年代的媒體頗流行問答信箱這玩意,那些年不管收聽電臺、閱讀報紙雜誌都可找到相關節目與專欄,縱使並非題問者,也會去八卦一下人家的難題與主持人的解答;當中談的不外乎是個人前途、家庭、愛情等人人常會碰到的問題,而作為一個聽眾、讀者,雖然是事不關己,但從中可能也會學到一些人生道理,就如觀看這齣以此為主題的《解憂雜貨店》,或許也能令人透過片中故事有所感悟、解去心中的一些煩憂。
影片故事改編自日本名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説,筆者對他的上幾齣改編電影均不大喜歡,特別是《白金數據》與《天空之峰》,便展露了日本導演對這類大格局故事總是會出現掌控力不足的情況。而今回的故事格局雖小但涉及到時空交錯的層面,觀影前也有多小少擔心;最終這部廣木隆一作品還是叫筆者很感滿意,可以看到每當電影的故事是圍繞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而轉時,日本導演總是很少會失手,這次也再交出一份令人悸動的功課來。
影片的故事雖然穿梭幾個時空,但談不上複雜,簡單的説就像十七年前的韓國片《觸不到的戀人》,不過這次不是談愛情而是談人生;故事就是通過一所破舊雜貨店收取的郵件去把三組處於不同年代的人聯繫起來(創辦解憂諮詢的雜貨店老闆、意外當上「解答者」的三位小偷、多名諮詢者)。劇情雖以交錯敘述去推展,但説來也算有條不絮,開初看起來讓人以為會如深夜食堂般利用一個地點去訴說不同的獨立故事,然而劇情發展下來便會發現原來各個小故事都與一所孤兒院有著妙微交集,有些顯然易見、有些則較轉接,繼而譜出一個橫跨三十餘年的奇炒因果故事;而對沒看過原著小説的筆者來説,當中最始料不到是末段一記神來之筆,把兩代不曾接觸的解答者連結在一起,不但加強了主題的力度,也令看起來有點湊合的故事有所昇華。
至於故事以煩惱諮詢去大談人生岔口的主題,從同是解答陌生來信者的人生問題,可以看到老嫩兩代解答者的思想分野。雜貨店老闆明顯是位睿智長者,他沒有很明確告訴諮詢者應該怎樣做,就只用具啓發性的答案去引導對方看清問題才去作出決定;相對三位黃毛小子基於人生閱歷有限欠缺老闆那份大智若愚,也就只好選擇以直白方式告訴各位心急人該要怎樣做,不過即使是那種解憂手法,當中亦說到很多時候諮詢者其實心裡早已有了答案,求的只是可以獲得一個信心肯定、一份認同感而已;而作為解答者該否要顧慮到答覆會影響對方的一生,最後也道明了不管答案是什麽,說到底也是需要他們自身的積極與努力才可走好未來的路。故事用時空穿梭去貫穿無疑是十分匪夷所思,但期間所談的東西卻是十分現實的,因為不管我們是誰,只要不是獨居於深山,便會被生活上各種各樣的煩惱困擾著,當中總曾有過找人傾訴的時候,同樣地也會碰到替人分憂的時刻,而這故事就是讓觀眾以煩憂者與解憂者的雙重角度去看人生,當中情節所帶出的哲理足教我們好好去省思一番。
比起人生課題的探討,善念的弘揚才是本故事的真正內核。片中兩代解答者均抱著同一份善意去回答提問者的困憂,雜貨店老闆別無私心地熬夜覆信,為的只是希望收信人能夠幸福過活;而小偷三人組在誤打誤撞下成為了老闆的一宵接班人,在他們本質不壞下,也認真地去對待每一封求助信,把老闆的助人理念承傳起來。通過這個現在交纏過去的故事,可讓我們看到心懷善念的影響力,有些時候幫了人也會無形中助了自己;放諸現今這個人情味日趨淡薄、充斥各種酸言冷語的社會,這部傳遞善意的電影就像一道清泉,起了喚醒人心的作用,當中的正向意義令筆者不禁想起了十七年前以宣揚愛為主題的《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同樣打動人心。
撰文前翻了一下原著小説的資料,電影版因片長關係對小説內容作出了取捨,把另外兩位諮詢者的故事刪掉可以理解,皆因它們與連結故事角色的孤兒院並無交集,沒將之硬放進電影之內可避免劇情流於鬆散;另外,把雜貨店老闆的已故舊情人化成幻象陪伴其左右、讓他在雜貨店的場口不用一個人自説自話,還有三位小偷的成長後續讓故事得以圓滿收結,均是不錯的影像化改動。然而在片長有限加上角色眾多下,可以看到導演只專注在説故事上,對角色並沒怎樣描寫過,而各個小故事的敘述篇幅不一,有些看起來略為淺薄,另時間線的轉換也偶爾出現不太流暢的情況,猶幸故事所産生的人情暖意十分濃厚加上一眾演員到位的演出,足以彌補當中的不足。簡單而言,這是本年至今看過最具溫度的電影,而配合故事的主題曲《Reborn》更是悅耳得令人百聽不厭。解忧杂货店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
▼ 電影海報 (本文所有圖片均轉載自Google圖片)
▼ 伸延閱讀(廣木隆一電影)
寫在前:
觀影感受向來因人而異,而自己只會以娛樂角度去隨心記下一些簡單感想,絕非影評。
觀影感受向來因人而異,而自己只會以娛樂角度去隨心記下一些簡單感想,絕非影評。
歡迎分享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