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觀後感:低成本拍出高規格

要數近年在戲院看到的天災類型災難片,印象中全是來自荷里活的出品,非美製的經已要數至七年前韓國的《海雲臺》了,而今次這齣產自挪威的《驚逃駭浪》據說是北歐史上首部天災片,自然令人想看看在北歐導演鏡頭下的災難片會否有什麼特別之處。

看畢這部代表角逐應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挪威電影,誠然其故事也離不開慣常的美式套路,而災難的戲碼亦相對較少,不過過程呈現出一份寫實感,就個人而言,整體觀感比去年那齣空有場面、誇張「離地」的《加州大地震》要好,就以片中提到的隱藏天災危機,便已值得讓喜歡周遊列國的觀眾去深思一下了。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劇照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劇照


電影是說一個山移觸發海嘯席捲峽灣觀光小鎮的故事,話說家有妻兒的KristianKristoffer Joner飾)是位在蓋倫格峽灣任職地質監測員的地質學家,因受到別城的石油公司挖角而準備舉家搬遷,就在離開當日卻給他發現山脈出現異常活動,於是跑回監測站了解後驚覺事態嚴重,然而上司卻推說只是偵測機器數據出錯而拒絕對小鎮發出海嘯警報。過了一天,狹灣遠處果真出現了山崩,塌土引發起八十五米高的巨浪湧向小鎮,隨著警號於鎮上響起,Kristianm一家與居民只有十分鐘時間逃往安全的高地。

劇情一如很多災難片般可分成「災難醞釀」、「海嘯爆發」、「尋親搜救」三個部份來說。

先說醞釀的部份,劇情開篇播出了蓋倫格峽灣於八十多年前曾發生海嘯災難的歷史記錄片段作為引子,讓虛構的故事呈現出一份真實感,也從中告知觀眾往後會有什麼樣的災難發生,感覺就如看著一齣「警訊」式的預言電影似的。無疑這部份花了近半片長時間去鋪陳天災的待發,對比起荷里活同類電影較快進入戲肉是顯得有點冗長的,不過若與做了半戲齣仍沾不著邊的《海雲臺》相比,本片總算是依著主線作出各樣鋪排,山崩的端倪、監測站站長為了城鎮的「經濟利益」延緩了警報、主角一家人因為某些原因分隔兩處去促使往後的搜救等,都是一般災難片常會看到的情節陳設,論節奏是偏慢但不算沉悶。而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導演Roar Uthaug有意藉著片中發生災難前的平靜向觀眾展現一下峽灣的壯麗美景,當中倚山傍水、風光明媚的畫面,確實令人萌起到這個世界自然遺產一遊的慾望。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劇照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劇照


接著談災難爆發的部份,若以荷里活災難片來比較,本片的災害場面無疑少得可憐,如觀眾抱以看《加》片、《海嘯奇蹟》的心態無疑難以滿足,畢竟這部挪威電影只有約六百萬美元的製作預算,自然無法與該兩齣花上億一、三千多萬的巨製相提並論,而即使成本再高,在故事要呈現寫實的受制下,也不能拍出跨張的場面來;一如電影海報所示,縱使把海嘯拍得再高再大,最多也不過是摧毀一個只有二百多人口、平房疏疏落落的細小城鎮而已,因此就算巨浪沖擊的場口只有寥寥幾幕,但看起來並沒給人「手頭緊」的感覺,而片中的災難場面交由《悍戰太平洋》《侏羅紀世界》的特效團隊去打造,其逼真的視覺效果並沒因為資金問題而欺場。

個人覺得,作為一齣災難片,緊張氣氛的營造要比場面是否浩大重要得多,就以《加》片為例,它的壯觀場面的確叫人目不暇給,但全程卻缺了一種勢危的感覺,而本片雖然沒有什麼震撼場面去刺激觀眾眼球,但導演很會利用空間去製造千鈞一發的緊張感,讓分成兩線的「黃金十分鐘」逃難情節亦各自有其可觀之處。

至於搜救的部份,一如上述兩部災難片般,本片也是通過尋找至親去建構出災困的環節,重點落在末段的「水浸眼眉」上,無疑當中的場口設計並非新鮮,不過過程在配樂的配合下卻營造出危在旦夕的緊張氛圍,讓自己不禁也跟隨潛於水中的要角們一同憋氣了一陣子,很有投入感。唯不足的是,期間對於角色的情緒轉變卻安排得有點突兀,令遇險的情節顯得刻意造作,最後的「心肺復甦」更是冗長得令人失笑,這些都是影片要扣分的地方。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劇照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劇照


而與其他災難片比較,本片在逃難方面的呈現略為不同;可能基於當地住民早已有防災的認知,當警號響起後人們就下意識朝山上跑,令過程沒有什麼驚惶失措、混亂的狀況出現,看起來會覺缺了一般常見的恐慌感;也由於民眾有秩序地逃亡,加上全片有清晰面目的角色只約十人,片中並沒如很多同類電影般藉避災去側寫人性的陰暗面,而只集中強調助人的光明一面,這或許是編導借意去道出當地的民風十分淳樸;此外,大部份災難片鮮有會對主角進行描寫,而本片卻花了不少篇幅去刻劃主導故事的男主角,將他塑造成一位老好人,角色雖不算相當立體,但比其他一般只會知道少許背景的主角來說,他的我為人人形象足教觀眾留下印象,從曾參演《The Revenant》的挪威影帝Kristoffer Joner憑此角奪得當地一電影節最佳男主角便可見一斑。

總結這齣北歐災難片,以一部低成本的製作來說,在「限米煮限飯」下,片內雖無荷里活式的翻天地覆巨災場面,但故事依據真實災難去建構,而背景也只落在一個人煙不多的小鎮而非大城市上,在格局本來便較小下,沒有過多的災毀場面看起來也乎合情理;誠然故事走寫實路線,仍離不開一般同類片的公式框架,另某些劇情細節也交代得過於簡單,猶幸導演在氣氛方面拿捏得不錯,配合地方美景與故事帶有警世意味,論整體表現,並不亞於荷里活的大製作。觀影後想了一想,到底人口比挪威還要多的香港何時才會出產一部本土的天災電影呢?海浪 惊逃骇浪 惊天巨浪 Bølgen




▼ 電影海報 (本文所有圖片均轉載自Google圖片)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poster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poster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poster 驚逃駭浪/驚天巨浪(The Wave)poster

▼ 伸延閱讀(災難片)



寫在前:
觀影感受向來因人而異,而自己只會以娛樂角度去隨心記下一些簡單感想,絕非影評

2 則留言:

  1.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時隔多日,看到你的文章深有感觸!加油 支持你!

    回覆刪除

小提示:為杜絕廣告、惡意留言,所有回應經審核後才會刊登
技術提供:Blogger.